当然,随着如申屠飞东这样的非遗手艺传承人日渐在淘宝的汇聚,购买人群也随之而来,根据淘宝数据显示,近5成国家级"非物质文化遗产"入驻淘宝平台,人均购物非遗老字号数量超2件,七成以上消费者为80、90后,在这里,不少的非遗传承人带着传承自祖辈的手艺在淘宝上找到了"第二春",完成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运营的双重探索。

“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地京。三百内人连袖舞 ,一进天上著词声。 ”在新年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,点彩灯,吃汤圆,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。
今年的元宵节,故宫首次晚间对公众开放。紫禁城的古建将被点亮,最大限度还原清代皇家过元宵的场景。
这场空前的“灯会”让故宫的票务网站瘫痪了。3000张门票被抢空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感叹:“3000万人抢,永远也不够!”
同样,在7亿辆购物车面前,“永远抢不够的,是对传统年味的守候。
在民间,常常有“过了正月十六,农历新年就算过完”的说法。赶在新春的尾巴,上淘宝买些非遗、老字号给家里增添年味,成了一种新时尚。最近两周,生意参谋上,“元宵灯”的搜索量翻了四倍,成为一枚“热词”。
元宵节逛花灯,寄托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美好祝愿。
旧时的江南,是如何过元宵节的? “家家灯火,处处管弦。“
非遗传人申屠飞东手扎的元宵彩灯,映罩了当年的市井百态、车驰马骤,也照应了传统手工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。
杭州桐庐江南镇深澳村是一座历经千年洗礼的古村落。据史料,深澳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末年,已有1900余年。
村子的东边,有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的小院落,这是80后小伙申屠飞东的彩灯制作基地。申屠飞东年纪不大,正经从事彩灯制作却已经有20多年。
刚走近院落,便能看见活灵活现的“双狮戏球灯”、喜庆吉祥的大牌楼子大宫灯、栩栩如生的仙鹤麒麟等大型彩灯,一股浓浓的喜庆年味扑面而来。
巨龙吐瑞、彩凤展翅、生肖作揖…一旁几个年轻的工人在钢构上爬上爬下,为一盏高达10多米的龙灯,安上尾巴。妇女们则安静地坐在小竹椅上,做出一张张生动的剪纸。
申屠飞东家世代做彩灯,传到他这里时已经是第四代,淘宝店也是在他手上一点点做起来的。
“我们家祖辈在当地是很有名的制灯艺人。”提起彩灯制作技艺,申屠飞东不免自豪地笑了,“我的太爷爷是深澳彩灯创始人之一,他扎的走马灯特别漂亮,还有高空狮子,能跟着绳子的上下抽动欢腾跳跃,简直就像活的一样。我的外太公、外公、父母都会这门手艺。”
年少的申屠飞东被这样神奇的技术迷住了,每天总要往同村的外公家跑,给做彩灯的外公打下手。
剪花瓣、劈毛竹、绘灯面…即使到了元宵节,外头一片热闹喧嚣的时候,申屠飞东也如老僧入定般坐着,研究做彩灯的技巧。
“全身上下,好像只有我的手才听我的话。“申屠飞东话不多,手却特别巧。他的妈妈申屠堂妹回忆说,小时候,申屠飞东手中只要有一张白纸一支笔,就能将各种小动物活灵活现地画出来。
深澳村有一条长达500多米的老街,老街和一条主弄堂串联起当地的古民居:祠堂、庙庵、戏台和桥梁,这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
申屠飞东的外公就在这条老街上住着,也在老街靠卖彩灯来维持基本的生活。遇上节庆日,连隔壁镇子的人,都要来老街采买彩灯。
然而村子偏居一隅,交通闭塞,日常的彩灯生意时有时无。申屠飞东长到17岁的时候,就出了村,打算学一门“吃饭的手艺”。几年时间,他做过木工、电焊工、泥瓦匠,在机械厂做小工打杂,甚至学会了绣花。
“一开始做学徒就是打杂的,师傅们不会传授给你真正的技术。老话说,教会徒弟饿死了师傅,师傅就怕这个。”申屠飞东说,那时候他的诀窍是勤快麻利,做得快,做得多,杂活做完了,师傅就会分给你一些真正有关键技术的活。
为求一口饱饭吃,申屠飞东还做过墙体彩绘。“刚开始是朋友介绍,给一位专门画墙体彩绘的民间画师打下手,后来就自己做了。到杭州的酒店画壁画,用石膏粉先打底,最多的一次做了150平方米。”
四处做小工的经历给申屠飞东打下了很好的彩灯制作基础。制作彩灯,要先根据要求制作设计图纸,再把平面的图纸一点点“解剖“,做出立体的小样。根据小样,用钢管或者竹子制作出大体的架构。这要求制作者要有良好的绘画功底。至于”解剖“,申屠飞东认为,这是制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之一,“要看这个人天生有没有这个感觉。”
钢管做出小样之后,还需要加入桐庐传统的剪纸技术,用来做彩灯的外立面。“有一些彩灯是人物造型,那么人物身上穿的衣服,一些细节比如盘扣等,需要用绣花技术来完善。”
开始制作一个大型彩灯之前,仅确定设计图、确定材料并采购就需要一个月。“要是碰上阴天,风大的天气,我们还要用钢丝绳固定彩灯,下面压上沙包才能开始动工。”
花半年时间只做一盏彩灯,对于申屠飞东来说,是常事。“你要是会做彩灯,那真的什么手工活都难不倒你。”2013年,申屠飞东一手包揽了自家新房的装修。“装水管,电线,那不都是小问题嘛。”
即使申屠飞东是市级非遗深澳灯彩制作技艺的传承人,早些年也遇到了销售的困境。
“最早回到村里的时候,就是埋头苦干,村里的、镇上的人知道的会来买,再远点的人家,就不知道有你这家店,这门手艺了。”申屠飞东说。“所以销量总做不起来。”
2014年,电商行业发展一片红火,申屠飞东便“跟风”也开了一家淘宝店,把日常拍摄的彩灯照片放上店铺,居然也吸引了不少人。“那时候没多少人在网上卖花灯的,大家瞧着稀奇,店铺刚开了一个月,就接到七八万的单子。”
在淘宝上,和申屠飞东一样的非遗传承手艺人并不少,“现代化”的淘宝正在为那些耳熟能详的“非遗”传统手工艺人提供了崭新的平台,剪纸、彩灯、年画都在见证“非遗”手艺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从最早的竹子为骨,纸糊的面,蜡烛为灯;到钢管为骨,剪纸以及绸布为面,内里装上用电小灯泡;再到如今彩灯装上了“声音”,甚至能靠机械动起来。
深澳村有许多制作洋娃娃的工厂,这是当地人主要的经济来源。接到第一个要求“动感”、能发出声音的彩灯订单时,申屠飞东就从洋娃娃工厂进了一些货。他把娃娃内部能发出声音的部件拆下来,再一点点自己研究怎么把这些装到彩灯里面去。“还有一些机械原料,从淘宝上买回来,再自己动手研究怎么安装。”
淘宝店铺如今成为申屠飞东最重要的宣传渠道,它连接着闭塞的深澳乡村和大城市的需求。“拿最近两年来说,卡通的、动感的、能发出声音的彩灯,越来越受城市人欢迎了。”申屠飞东说,“淘宝店铺上我还放了其他的手工制作产品,比如稻草工艺品、泡沫雕塑等,制作工艺跟彩灯是一样的,也很受欢迎。“
每年元宵节需要出货的花灯,申屠飞东会从年前就开始准备。今年元宵节的订单,他已经全部发完货了。
“目前接到的订单,工期已经排到了七八月份。”申屠飞东说,“近十年没怎么休息过,做到凌晨两三点,早上五点起来继续都是常事。订单多、累都不怕,就怕接不到活。干活的时候,心里才踏实有劲儿。”申屠飞东说。
当然,随着如申屠飞东这样的非遗手艺传承人日渐在淘宝的汇聚,购买人群也随之而来,根据淘宝数据显示,近5成国家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入驻淘宝平台,人均购物非遗老字号数量超2件,七成以上消费者为80、90后,在这里,不少的非遗传承人带着传承自祖辈的手艺在淘宝上找到了“第二春”,完成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运营的双重探索。